| | |
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
汝州的仁義胡同
從十字街沿中大街正東,步行約百十米,便來到了名聞全市的仁義胡同。
有資料表明,我國共有6個仁義胡同,我市的仁義胡同就是其中之一。
我市的仁義胡同北起中大街,南止文峰街,長87.9米,寬只有1米多,僅是連接中大街與文峰街的行人之道。
1981年8月,原臨汝縣地名委員會的普查資料顯示:民國區長劉自強的祖先和清朝武舉尚斌兩家在此蓋房時,各讓出2尺,故稱之為仁義胡同。
據現居住戶、已80多歲高齡的李喜發老人說,相傳清朝的時候,這里還沒有胡同,兩家因為蓋房子壘伙墻,爭執不下。其中一家修書一封寄給在朝做官的家人。做官的就回書一封,上寫:“千里修書只為墻,讓他一墻又何妨。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”孩子們很孝順,也聽話,壘墻時就讓出2尺。另一家一看,人家讓了咱,咱也得讓。于是,另一家也讓出了2尺。這就形成了一條1米多寬的小胡同。
胡同因故事而得名,正是“爭之不足,讓之有余”。仁義胡同的名字,表達了人們對謙讓美德的崇尚和向往。
而今的仁義胡同,原先的戶主早已改變。路東北段成了鐘樓街道辦事處東街居委會的駐地,南段變成了東街小學的校園。路西北段早些年是原臨汝縣的中心糧店,現退還給李喜發老人居住。南段在上世紀90年代由房產處賣給陳姓、張姓和相姓三家居住。而劉、尚兩家的后代則分別居住在仁義胡同的西側第二家和東側第二家。據東街居委會主人李瑞玖介紹,兩家沒有緊臨仁義胡同,大概是原有的宅院被分割開的緣故。李瑞玖說,打他記事起,這個胡同的住戶之間,從沒有發生過打架斗毆的事件,甚至連一點小矛盾都沒有過。盡管再沒發生過像先人那樣的謙讓好事,但也鄰里之間和睦相處,安居樂業,關系融洽,令人羨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