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|
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
寄料街的來歷
●郭鴻志
汝州市寄料鎮政府所在地寄料街,上點歲數的人都叫圪料街,有人說這是因為過去街道不直,所以土話就叫圪料。還有一種說法,說此地得名與“王莽攆劉秀”有關。
公元22年秋,已經隨兄長在南陽起義的劉秀帶一隨從到伊闕(現龍門)觀察敵情,熟悉地形,被王莽的守將發現,王莽親自帶兵一路追殺。劉秀從龍門東沖西撞,左沖右突,且戰且退。天將黑時,人困馬乏,跑到寄料這個地方。當時這里人煙稀少,自南陽到洛陽的驛道從這里通過,山腳拐彎處有一家路邊旅店,平時生意比較好,店家人也忠誠老實。劉秀和隨從來到這里,看天色已晚,聽聽后邊也沒有追兵的聲音,座下的馬也是四蹄無力,陪著主人呼呼喘氣。劉秀就勒馬下蹬,讓隨從上前求店家賒一頓飯,給馬賒一頓草料,為啥說賒呢?因為身上的盤纏早跑丟了。
店家一看劉秀主仆二人,雖然因疲乏顯得憔悴,但眉宇不失英雄之氣,料也不是等閑之輩,這種人要不是有十分的難處,是不會裝窮求人施舍的。
過去凡是在驛道或官道開店經商的人無不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,心眼靈活,善解人意。這店家既然看出劉秀不是等閑之輩,當然格外殷勤周到。一邊連聲說著:“甭提錢,客官能光臨小店,就是小店的福氣造化,誰出門沒個閃失?到店如到家,到家甭客氣,人吃馬喂管足管夠!”一邊忙吩咐小二端草料喂馬,自己親自張羅盛飯端菜。
誰知劉秀主仆二人一個蒸饃沒嚼完,兩匹馬一筐草料沒吞完,就隱約聽出從北方傳來亂嘈嘈的馬聲響,知道是王莽的追兵快到了,丟下碗筷趕忙牽馬謝過店主,朝南而去。
兩年以后,劉秀的起義軍在河北發展壯大,被當時的臨時皇帝劉玄封為蕭王,回南陽探親又路過這里,為了感謝這家店主當年施舍草料之情分,專門拐到店里歇息敘舊,臨走時又命留給店家馬料兩袋。
劉秀走后,店主覺得自己榮耀;也為自己當年慧眼識人的義舉感到自豪,就把自己的小旅店取名“給料店”。
汝州方言“給gei”念成“供給”的“ji”,所以后來官場不僅把“圪料”說成“寄料”,還逐漸把“給”字寫成“寄”字,也就成現在的寄料街了。